8月1日下午,最后一只靴子終于落下,在市場傳言許久之后,滴滴果然宣布與Uber全球達成戰略協議,滴滴出行將收購優步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在中國大陸運營,廝殺多時的兩大企業將組成一個“超級平臺”,使中國共享出行行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收購發生在官方剛剛通過法規予網約車合法地位之后,別具一番意味。
兩大競爭對手變為一家,從而“壟斷”專車市場超過90%的訂單份額,聽起來相當駭人,這也難怪外界質疑購并導致壟斷。但問題是,日常話語中被使用的“壟斷”一詞,與法理上以及事實上的壟斷尚有相當一段距離,頗值得辨析。如果主要憑印象認定滴滴與優步中國的購并會導致負面后果,乃至被叫停或制裁,那對中國互聯資訊)業的整體發展其實是不利的。
滴滴優步購并之后或許確實已經“強大”到能夠“壟斷”90%網約車市場份額的程度,但如果你聯想到它們才剛剛拿到合法存在的證明不過一星期,就知道這種強大有多脆弱。就整個出行領域來說,網約車行業的對面是傳統交通行業,根據麥肯錫的行業報告,2015年全國城市出行約4000億次,總體市場規模約8600億,而共享出行滲透率還不到1%,如果談壟斷,高鐵、地鐵那是真正的合法壟斷,剛剛才獲得生存合法性的網約車其實根本沒資格。
不過不妨退一步,排除行業生存危機的問題,而只在網約車范圍內討論,那么滴滴和優步的購并會不會導致壟斷呢?客觀說這種可能性將來并不能排除,但法律上的“壟斷”卻不能通過推論和假設來認定,也不能因為某家公司占據了市場的主要份額就應該被限制,《反壟斷》并不禁止企業通過正當競爭獲得市場支配地位,而是反對利用市場支配地位進行不正當競爭,而目前也找不到證據證明滴滴收購優步后會利用市場支配地位進行不正當競爭,簡而言之,就是外界可以盯緊購并后的這家巨無霸公司的所作所為,卻不能預設原罪。
接下來不妨再退一步,我們姑且假設滴滴收購優步后有壟斷網約車行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圖謀,但這種圖謀能夠成功嗎?其實很難,因為從去年滴滴和快的合并之后的情況就可以看到了,當時很多人認為滴滴快的合并會導致一家獨大的壟斷,會損害到消費者利益,但事實上,優步、易到用車、神州專車在競爭中迅速補位。尤其是易到,在樂視入股后大肆擴張,艾瑞數據顯示,易到從2016年1月到5月,周活躍用戶漲幅達到166%,易到用戶的周使用頻次為1133萬,是神州專車120萬的近10倍,超過Uber的927萬。在這種情況下,就連中國消費者一直享用的補貼也沒能被停掉。況且,在神州專車、易到之外,還有首汽約車、如約、大眾出行等有政府、國企背景的網約車企業,它們的地位更是超然,非普通的“壟斷”所能撼動。
所以,如果以為滴滴和優步的購并就能夠看到壟斷,那還是歇了吧,因為這是互聯網行業!近幾年,還有不少行業前一二位的互聯網公司相互之間進行了合并,比如優酷和土豆、攜程和去哪兒、新美大、58趕集,它們的市場地位確實加強了,但沒有一家成為令人恐怖的新巨頭,關鍵就是在高度、充分競爭的互聯網市場,獲得壟斷級的市場份額容易,獲得壟斷性的權力卻極難,這也是為什么微信、百度、GOOGle全球、Facebook這些互聯網企業雖然獲得了壟斷級的市場份額,卻沒有被處罰或分拆。
值得一提的是,為什么很多國家會聽任互聯網企業攫取壟斷級市場份額,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在互聯網業存在著對壟斷之“惡”的天然的遏制力量——創新力,互聯網業是天天喊顛覆最多的行業,因為與傳統行業比,這里本來就存在著最多的顛覆性創新,壟斷者也最容易被顛覆,不管所謂“巨頭”市場份額多大,競爭對手一個無論是技術上的創新還是商業模式上的創新,都有可能起到顛覆性作用,這是互聯網業最大的特點之一,微軟當年多么厲害,還接受過反壟斷調查,現在不也不過如此?雅虎呢?都已經賣身了。
最后,下面這句話去年在滴滴快的合并時曾經說過一次,現在再次重復一遍:滴滴優步購并后盡管一時無兩,但如果以為憑借大就可以通吃一切,忽視了創新,那其實也不過只是一個建立浮沙上的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