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們的城市中,一些知名體育建筑品牌由于設計或功能單一,逐漸失去了活力,變成了市民口中的“水泥棺材”。這些體育建筑本應是市民運動和休閑的好去處,但卻因為缺乏互動性和吸引力,而被閑置或利用率低下。以下是一些能夠重新激活這些體育建筑的互動改造方案,讓它們真正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多功能場地利用
許多體育建筑在設計時只考慮了特定的體育項目,導致場地在非賽事期間閑置。可以將這些場地改造成多功能空間,舉辦各種文化、娛樂和商業活動。例如,成都錦江城市運動公園的復合體育館,除了為多種運動提供場地,還可以舉辦婚禮、宴會、大型文化節、夏令營、藝術展覽等活動,讓空間滲透到市民生活的各個方面。
體育與公園融合
將體育場館與城市公園有機融合,能夠提升外部空間的使用效率,并增強建筑與城市之間的互動性。拱墅運河體育公園就是一個優秀案例,通過建筑與景觀的融合設計,為居民提供了一個休閑、自由、開放、共享的全民共享空間。
互動式外立面設計
設計具有互動性的建筑外立面,可以吸引市民的注意力并增加參與感。例如,重慶巴南體育場的東南側使用穿孔鋁板表皮包裹體育場,形成大尺度特點,并在下部商業和零售空間設置彩色金屬盒子,這些彩色盒子面向步行街,形成傾斜的反射不銹鋼表面,作為建筑與行人之間的互動裝置。
歷史文化元素融入
在改造體育建筑時,保留和融入當地的歷史文化元素,能夠增加建筑的獨特性和文化價值。杭州體育館在改造過程中,保留了原有的主體結構和外立面材質,對其內部進行適應性改造,并更替設施設備,以滿足現代需求。
智能化設施引入
引入智能化設施,如智能照明、智能導覽系統、智能健身設備等,可以提升市民的使用體驗和參與度。徐家匯體育公園在改造中,通過智能化設施的引入,提升了場館的運營效率和市民的使用便利性。
通過這些互動改造方案,家門口的知名體育建筑品牌可以擺脫“水泥棺材”的命運,重新煥發生機,成為市民喜愛的運動和休閑場所。